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泡茶有几种方式
2023-07-02 07:52:43 责编:小OO
文档


1、绿茶,用80℃热水冲泡;

2、红茶,将茶叶放入盖碗中,并高冲沸水;

3、乌龙茶,投入3克干茶,接着定点冲入热水;

4、白茶,沿着杯口注入85-90摄氏度热水;

5、黑茶,第一泡洗茶,第二泡冲入沸水闷泡1-2分钟;

6、黄茶,在玻璃杯中倒入热水。

1、绿茶,用80℃热水冲泡;

2、红茶,将茶叶放入盖碗中,并高冲沸水;

3、乌龙茶,投入3克干茶,接着定点冲入热水;

4、白茶,沿着杯口注入85-90摄氏度热水;

5、黑茶,第一泡洗茶,第二泡冲入沸水闷泡1-2分钟;

6、黄茶,在玻璃杯中倒入热水。

泡茶的方式有多种,包括以下几种:

1. 红茶式 - 先将茶叶冲洗,然后将开水倒在茶叶上,待片刻后再倒出茶汤即可。

2. 高山流水式 - 把茶叶放在壶内,然后倒入冷水,细细品尝其中的滋味,不断调整火候,等待茶汤入口清嫩。

3. 清水式 - 以清水为基础,先一轮温润叶子,再用开水泡出茶水,去除死绿气味。

4. 熟茶式 - 将熟茶放入壶中,直接用开水冲泡。熟茶已经经过发酵熟成,因此味道较浓烈。

5. 多泡式 - 将茶叶冲洗干净后,先用70度左右的热水轻轻冲泡,然后倒掉茶汤,再用80-90度的水泡茶,这样可以慢慢将茶的香味释放出来。

6. 泡花茶式 - 将干花茶泡入开水中,然后用水杯盖盖住,焖约3-5分钟即可,根据喜好加入少量冰糖或蜂蜜。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泡茶的三种泡法

茶叶的泡法有很多种,小陈茶事以白茶为例,做个简单的介绍。最常见的方法便是杯泡法,杯泡法是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白茶冲泡方法。

首先要先选择合适的杯子,这个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不吸收白茶的香气,百分百的还原白茶的滋味,便足矣。

在冲泡之前先用沸水将玻璃杯冲洗一遍,一是为了消毒,二是温杯,为了更好的激发白茶的内含物质,在冲泡之前做更好的准备。

200毫升左右的玻璃杯投入2到3克的茶叶便可,杯泡法给了白茶一个尽情舒展自我的空间,毫无拘束,投入过多茶叶容易导致滋味过浓。

盖碗法

白茶冲泡讲究快出水,盖碗的碗沿大,出水的水流较大,即使是新手,茶汤出水速度也能大大加快,白茶滋味便能够更加清新脱俗。

白茶长时间在沸水中浸泡,茶多酚和咖啡碱便不安其室,四处流窜,冲泡出的茶汤滋味便趋于苦涩。

尤其是白瓷盖碗,玲珑剔透,晶莹无暇,澄澈碧绿的茶汤在盖碗的衬托下尤显美感,也更方便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每一泡之下叶底的细微变化。

煮茶法

煮白茶的茶器,最好还是能够选择透明的玻璃材质,这样就能十分直观地观察茶汤的颜色。在煮第一壶茶汤时,在茶汤沸腾后2~3分钟就可以出汤了,如果茶叶足够老,也可以适当的延长出汤时间。

之后再煮第二壶时,就可以煮的更长久一些,期间还是要时刻注意观察茶汤的颜色。

三种泡茶方法?

你可以看看哦

中国历代泡茶的方式,你知道几种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讲求不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应该不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种泡茶方法而已,还有其他几种失传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今天小编就带你穿越到过去,一起感受下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泡茶的方法??

泡茶的正确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准备茶具:选择适当的茶壶、杯子以及茶叶,并用热水清洗干净。

加入茶叶: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中,一般来说,每100毫升水需要放入2-5克茶叶。

清洗茶叶:将茶叶用热水冲洗一遍,这样可以去除茶叶表面的杂质。

烫杯:先用热水将杯子烫一遍,这样可以提高茶汤的温度。

水温:不同种类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水温,一般绿茶需要80-85℃的水,红茶需要90-95℃的水,黑茶需要100℃的水。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选择适当的水温。

浸泡时间:不同种类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浸泡时间,一般绿茶需要1-2分钟,红茶需要2-3分钟,黑茶需要3-5分钟。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选择适当的浸泡时间。

倒茶:将泡好的茶汤倒入杯子中,保持均匀,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茶汤的浓淡。

品尝:品尝茶汤的味道,可以通过闻香、品茶、品味三个步骤来感受茶的香气、滋味和回甘。

以上是泡茶的基本步骤,不同种类的茶叶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调整。同时,泡茶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泡出一杯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好茶。

正确的泡茶七个步骤

正确的泡茶七个步骤:

1、煮水

泡茶用水以山泉水、纯净水和矿泉水等软水为最佳,无论是需要80度还是90度热水来泡茶,首先都必须煮沸,再晾至适宜的温度。

2、洗杯

往茶壶、盖碗、闻香杯、品茗杯中注入热水,称之为烫壶洗杯,清洗干净茶具,提升茶具温度,也利于后续泡茶时诱发茶香。注意需要迅速倒掉水分。

3、投茶

一般来说,茶水比在1:30~50,也就是投茶3克,至少注水150ml。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定,喜欢喝浓茶的可以多投一些茶叶,喜欢喝淡茶的可以适当多加一些水。

4、冲泡

注水冲泡时讲究“凤凰三点头”,就是将茶壶下倾上提三次,对宾客“点头致意”,同时也可以使茶汤浓度均匀。注意茶倒七分满,倒得太满端茶时容易烫伤。

5、倒茶

泡好的茶汤一般先倒进茶海中,茶海又称公道杯,意为分茶公道。再从茶海倒入品茗杯,有品茶之意。

6、奉茶

茶杯需要放在茶盘,再递到茶客面前,注意放置在茶客的右手前方。递茶之后,还需要用右手做出请茶的姿势。

7、品茶

端起茶杯后,不要着急饮用,先闻茶香,再品滋味。小口啜饮茶汤,让茶汤在口腔中停留几秒,感受茶汤的回味、甘甜,再滑入喉咙咽下。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绍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绍

  宜兴式泡法

  1、特色: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2、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泡茶需掌握技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然而茶是具有其特性的,同样的茶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一般而言,泡茶技术,主要是根据茶类的不同、加工方法的不同、茶的特性等方面去把握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等。

  泡茶首先要讲究的是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要求有三点:甘而洁,活而鲜,贮水得法。现代人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泉水(山水)、江水(河水)、溪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等。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江水(河水)、泉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而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水的温度也很关键的。按照唐朝陆羽的理论: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声时,是第一沸;当锅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时,是第二沸;水面波浪翻腾着也就是第三沸了。“三沸”之后,不宜接着煮,因为水已煮老,不能再饮用。

  另外,注水手法的变化也会使茶汤的滋味产生变化。同一道红茶由不同的人泡出来差别很大,除去一些水质、器皿的影响外,注水出汤的手法是一个关键,同一种大红袍,不同的手法会影响茶叶中物质释放的先后与快慢,滋味呈现自然不同。

  泡茶目的在释放茶里的物质,冲泡时顺其性,茶汤便好喝。对于芽叶细嫩的、不发酵的茶来说,冲泡时需要悬壶高冲,以降低水温,并使茶叶在水中充分滚动,以达到受热均匀,才能使茶叶绽放美丽的形状。另一方面,要使茶叶受热均匀,就不可定点冲泡,那样会使得定点部位的茶叶过分受热以至茶叶细胞被烫死。

  如果茶是要显出高香的,就应该高冲,以让味道充分显出来,比如绿茶和花茶等。对于类似普洱、铁观音和岩茶这样的注重韵味的茶,一定要低冲,而且不能从中间注入。注水要定点且力度要均衡,环绕注水就如兵困围城,茶劲将发却被压郁闷死;应该顺势而为,有流畅之意。

  用一种茶,不同的冲泡手法泡出来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比如同为武夷山大红袍,用沸水直冲,就会香气高扬,但不持久,滋味霸道回甘却不明显;中投法入水,提壶高冲却不直接淋在叶上,香气轻扬幽远,滋味鲜爽顺滑。从清理茶盘、摆放茶杯、烧水、提壶,这些泡茶前的准备工作都应安静,这样就把外界的喧闹“隔绝”在外。等壶里的水开了以后,放在桌面上,当水已经不再翻滚,安静后,拎起开水壶,让水从壶嘴流出,水流均匀平稳地顺着杯子的边沿平滑流入。

  还有,茶叶品鉴时,心境也很关键。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出茶叶本身的自然韵味。泡茶亦是如此,心态平和安静,注水出汤自然顺畅和谐;心情不平,茶性不解,泡茶的时候难免乍呼,泡出来的茶汤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诟病。

  正统的诏安式茶艺欣赏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饮茶泡茶方式,而且所使用的茶具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下面我们来认识下诏安式茶艺吧,诏安式属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个小县城,是福建与广州接壤的县,与广东的泡茶方式可能会有点影响。

  诏安式茶艺是福建闽南一带居民所特有的泡茶方式。它较为讲求泡茶的技术,因此皆以宜兴式标准单口茶壶,配上蛋壳杯来泡茶。

  备茶﹕壶把方向与主泡者约呈45度角,将欲用之茶叶置于纸中,折叠包起后,以手压碎约一一三次,并依茶形整理出──碎、断、条三类,置于一侧备用。

  烫壶﹕诏安式泡茶法是不绑壶盖的。先将壶盖斜置于壶身上,以热水一并烫过。烫壶最应注意的是其时效性的掌握,一般控制恰当,壶壁刚好热透后,紧接着置茶,应可随即闻到被蒸散出来的茶香。

  置茶﹕将适才在纸张上压碎的茶倒入壶中,需依﹕碎→断→条,由后下至前上,逐层置入。

  时闻﹕由于是以烫杯时间的长短来掌握,所以每泡的烫杯方式稍有不同。

  第一泡﹕冲水时,需将热水沿着壶口,以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方式冲入壶内。切勿直冲,以免水流过强破坏茶形而阻塞了流口的顺畅。

  烫杯﹕杯内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双手各拿一个茶杯,以对杯方式将水倒入另两杯且旋转一两圈,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可以立即分辨出杯子的造工精制与否,而烫杯动作之俐落灵巧更可表现出泡茶的手艺。

  干壶:将壶底在茶巾上沾过,使不滴水以保持清净。

  倒茶﹕在杯子之间,缓缓的轮流来回倒出,以使茶汤均匀,至茶流成滴即停。

  奉茶﹕将茶送至桌中,请客人取其近者品茗。诏安式泡茶通常摆置四个杯子,若品茗者只有三人,便将第四杯倒与在座的长者或尊者。

  第二泡﹕烫杯方式与第一泡略有不同的是,需将杯内注入热水至杯面呈表面张力,即将溢出为止,再以双手中指各轻拨杯子使其略倾,倒掉少许水,再以食、拇指拿起杯子,倒掉剩余的水。

  第三泡﹕烫杯方式与第二泡不同的是,此泡以单手单杯轮流操作。三泡茶是诏安式所推荐的,因为第三泡以后的茶味不纯,且破坏味余韵故不取。

  去渣﹕将壶底朝上,手执壶把,轻摇令茶渣自然倒出,最后,再冲入少许开水,摇晃壶身,将茶渣清出。

  还原:清洁茶具,并归位还原。

  喝红茶有什么好处

  经常喝红茶还有防治流感、中风及皮肤癌的效果。 喝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喝红茶可强壮心脏功能。喝红茶最好加牛奶,喝茶不加奶的人,体内草酸比例相对较高。草酸一般都能随尿液排出体外,但是,对部分人来说仍会有些草酸积聚在体内,最后形成肾结石。牛奶中的钙可以与草酸结合,使其顺利排除。建议晚上最好喝红茶。

  如何喝红茶

  喝红茶按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为杯饮法和壶饮法。

  一般情况下,工夫茶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速溶红茶等大多采用杯饮法。即置茶于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后饮。红碎茶和片末红茶则多采用壶饮法。即把 茶叶放入壶中,冲泡后为使茶渣和茶汤分离,从壶中慢慢倒出茶汤,分置各小茶杯中,便利饮用, 茶叶残渣仍留壶内,或再次冲泡,或弃去重泡都很方便。这种方法很适宜于茶馆酒肆招待客人,或三五友人共聚议事时用。采取何种饮法,在接待宾客时,要慎加研究,因为同一饮法,有些地方认为“同饮一壶茶”是亲热的表现,但在湖南,如用壶斟茶招待客人,就会被认为不合礼节了。《清稗类钞》载:“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入腹矣。”也许不用壶饮法的原因就在于此。

  品位茶叶的欣赏艺术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异,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一) 五品: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包括“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这五种方式。

  (二)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1. 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份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2. 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

  3. 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只有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4.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数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脏六腑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包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品茶品人生: 茶与人生

  功夫茶的冲泡流程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功夫茶呢?不过应该经常有人会和工夫茶混在一起了吧。功夫茶其实并不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所以才会叫做功夫茶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功夫茶的流程吧。

  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壶”,温壶之水倒进茶盘。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气、杂味混入。

  沸水冲入壶中,刮去壶面茶沫。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第一泡茶。盖上茶盖浇之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等候茶水泡好,用刚才温壶及润茶的茶水,清洗茶杯。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运行数周,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杯串味。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依次来回浇注,或将壶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倒第二杯,免得浓淡不均,这是一般饮者容易犯的错误。

  尊老爱幼、互相谦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功夫茶全套步骤中最讲究的一环,从欣赏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并举,玩味再三。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从中还可以品位出沏泡的学问。

  其实不要看上面写的这样其实操作起来还有有很多不容易做到的地方,每个步骤都要注意的,不然就不能体现出功夫茶里面所包含的功夫了。

;

泡茶注水有哪几种常见方法?

影响茶叶味道的因素,除了茶叶的原料、工艺、储存、醒茶等几个原因之外,冲泡也是很大一个因素,相同的一个茶为什么有的人泡的好喝,有的人泡的味道却不太一样?

冲泡方法就是其中的关键了,茶叶的冲泡有几个要素,温度、高度、速度、手法。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茶叶的味道变得千变万化。

【三种注水方法】

一、螺旋注水法

方法:注水的时候,从内而外或者从外而内的画圈旋转注水。

适用情境:茶叶泡到后期,已经快没味儿了。

二、沿边画圈注水法

方法:注水的时候,沿着盖碗的边画圈旋转注水。

适用情境:比较嫩的茶(新普洱生茶,绿茶)

三:定点沿边注水法

方法:沿着盖碗的边注水,定点,不旋转。

适用情境:要求出汤快的茶比如云南滇红

【速度对茶汤味道的影响】

快速注水:茶叶会在水流的冲击下快速翻动、旋转、摩擦,茶叶的香气会被激发出来,但是茶叶里的杂质也会被冲出来茶汤容易变混,口感也变的粗糙。

缓慢注水:茶叶当中的物质会被缓慢激发出来,同时不会因为冲击而把茶叶里的杂质激发出来,茶汤口感滑顺柔和,但是香气不显。

【出汤对味道的影响】

出汤:缓慢均匀的出汤和快速出汤,对茶叶味道略有影响,但是区别不太大。

功夫茶有多少种泡法?

功夫茶有三种泡法,分为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三种。

1、上投法:是指先向杯中注入约七分满热水,再投茶,特别适用于碧螺春等细嫩紧致的茶,外形松散的茶叶忌用此法。

2、中投法:是指先向杯中注入1/3的热水,再投茶,轻摇润茶后再向杯中注水七分满,条索松散的绿茶一般都用此法冲泡。

3、下投法:是指先将茶叶投入杯中,再注入1/3的热水浸润茶,轻摇润茶后再向杯中注入开水至七分满。此法适用于条索扁平、自重轻的茶,如龙井茶。

扩展资料:

第一步——观茶:珠光乍现

置于茶荷中的红茶,如稀世的黑珍珠般,散发着高贵、温润的光泽。

第二步——煮水:轻灵浮动

泉水受热力的作用而沸腾,水汽弥漫,凝聚成珠,在壶壁上浮动。

第三步——净杯:浸温壶盏

向壶、杯中注入初沸之水,使其温热。

第四步——置茶:王子进殿

由于祁门工夫红茶被誉为“王子茶”,所以将红茶置于壶中,就好比“王子进殿”。

第五步——入水:直落千丈

已大开的沸水,由高处冲下,可使茶叶极致翻滚,冲泡出的茶汤更加浓郁芬芳。

第六步——敬茶;分杯奉客

将壶中冲泡好的茶分置到小茶盏中,邀客人一同分享。

第七步——闻茶:清香绕鼻

祁门工夫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气醇厚悠长,有幽兰之香,所以在品茶之前应先闻香。

第八步——赏汤:赏叶观汤

祁门工夫红茶的汤色红艳动人,而沉干汤中的茶叶更是柔美娇嫩。

第九步——啄饮:细品爽鲜

祁门工夫红茶口感清爽、味道醇香,与红碎茶浓烈的刺激感截然不同,所以在饮祁门工夫茶时应当浅啄慢饮。

第十步——续品余韵

在品过茶的第一道茶汤之后,可续水再品,感受其不同滋味。

第十一步——三饮成趣

红茶在第一饮过之后可续水两次,因为每次续水后其口感均有细微的变化,所以只有饮过三次之后方能对茶有全面的感悟。

第十二步——论茶谢客

饮过茶之后,可与来客讨论一下方才饮茶的感受。最后,真诚的感谢宾客的到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茶泡法

正确泡茶的七个步骤

正确泡茶的七个步骤

正确泡茶的七个步骤,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品茶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品的一种意境,茶文化长久的发展中自然有着很多讲究,我们在泡茶的时候也应学会正确的泡茶方法。下面为大家带来正确泡茶的七个步骤。

正确泡茶的七个步骤1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是可以去除茶壶中的异味;二是烫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也叫做“投茶”。即将称好的一定数量的干茶叶置入茶杯或茶壶,以备冲泡。用盖杯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茶则置茶,投茶量也要看所冲泡的茶叶种类类以及个人的口味 。

三、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处注入茶壶,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一般一冲需要倒掉(洗茶)。

四、低泡

泡好的'茶就可以倒入茶盅,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内的香气过度散发,俗称"低泡"。一般一泡茶汤与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三泡茶汤与四泡茶汤混合。

五、分茶

茶盅中的茶分别倒入客人的杯子中,一般杯中的茶以七分满为宜。

六、奉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奉茶,也叫敬茶。

七、闻香品茶

品茶之前,可以先观察茶的颜色,闻茶的香味,最后才品尝。 品尝有个礼仪、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正确泡茶的七个步骤2

茶道里的五大禁忌

一、忌讳茶具不清洁

宾客来访,先请坐后备茶。泡茶前,忌讳茶具不清洁,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然后再用开水冲烫一遍茶具。这是最基本的茶道礼仪。

二、忌讳茶水浓度不恰当

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或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询问宾客的饮茶习惯,然后根据客人的喝茶口味、浓淡习惯来进行冲泡。

三、忌讳茶水过满

倒茶给宾客,不管是大茶杯还是小茶杯,都忌茶水倒得太满。茶水量应以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茶道的传统礼仪。

四、忌讳端茶不得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是只要两手健全,端茶给宾客都必须是用双手奉上。对有杯耳的茶杯,最有礼节的做法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送给客人。

五、忌讳添茶不及时

待客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到宾客的茶杯,需要添茶时,一定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要分先后,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在茶道礼仪中,忌讳添茶不及时,是不尊重宾客的表现。

各种茶叶泡茶技巧

绿茶冲泡步骤

洗净茶具。(无色透明玻璃杯即可,这种杯子便于充分欣赏和感受名贵绿茶的外形和内质。)

品茶前,先观茶的色泽和形状,从观赏中可以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和工艺特色,称为“赏茶”。

冲泡的具体操作有上、中两种投法。

上投法适用龙井、碧螺春等外形紧结重实的名茶。时先将85~90°C开水冲入洗净茶杯,然后投入茶叶,稍许,便可观赏到茶叶在水中缓慢舒展、游动的姿态。

中投法适用黄山毛峰等茶条松展的名茶。先将茶入杯,冲入开水至杯容量1/3时,稍待2分钟,待茶吸水舒展后再冲至满杯。

细品。茶汤凉至适口后,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同时舌鼻并用,品出茶香,细细领略名茶风韵,此为一开茶。

饮至杯中茶汤尚余1/3时,继续加开水,谓之二开茶、三开茶……

提示:绿茶冲泡,一般以2~3次为宜。若需再饮,那么,要重新放入茶叶冲泡。

※红茶冲泡方式※

红茶冲泡步骤

清洗茶具、烧一壶好水;

投茶入杯。每杯放入3~5克的红茶,或1~2包袋泡茶;

冲入沸水,水八分满;

经3分钟后,即可闻香观色。

稍待,可饮。

提示:条形茶,一般可冲泡2~3次,红碎茶如立顿茶包,通常只冲泡一次。

※花茶冲泡方式※

花茶融茶叶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所以花茶泡饮,以能维护香气不致无效散失和显示茶胚特质之美为原则。 品花茶有三个阶段:

花茶冲泡步骤

用玻璃杯法冲泡,便于“目品”茶叶舒展、沉浮时的“茶舞”。

用90°C左右冲泡,加盖后3分钟,揭开杯盖一侧,用鼻快闻其香气,凑着香气做深呼吸,这叫做“鼻品”。

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在口中稍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的动作相配合,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一、二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到茶味香气后再咽下,如是一、二次,才能真正尝到名贵花茶的茶味、香韵。

※乌龙茶冲泡方式※

乌龙茶冲泡步骤

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具淋洗一遍,泡饮过程中还要不断淋洗,使茶具始终保持热度。

分茶入壶,碎末填壶底盖以粗条,中小叶排在最上面,以免茶末堵塞壶口。

冲茶先要循边缓冲,以免冲破“茶胆”。冲水时要使茶叶打滚。

当水漫过茶叶时,立即倒掉,称之为“茶洗”。

第二次冲水至九成即可,加盖用沸水淋壶身,这时茶盘中的水涨到壶的中部,这叫“内外夹攻”。约2~3分钟后,乌龙茶的精美真味就浸泡出来了。

提示:斟乌龙茶的方法颇为讲究,传统的方法是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轻压壶顶盖珠,中拇二指紧夹壶后把手。开始斟茶,每杯只倒半杯,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香气均匀,这叫做“关公巡城”。行茶时最后的罐底浓汤点点滴滴均匀斟入各杯,这叫做“韩信点兵”。茶水一经冲入杯内,即应乘热啜饮,此谓“喝烧茶”,稍停则色味大逊。

第二次斟茶前仍须先用开水烫杯之后,才可斟茶。烫杯时,中指顶住杯底,大拇指按于杯沿,将杯倒立于盛满开水的杯碗中。品饮乌龙茶也别具一格。首先,拿着茶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边,乘热闻香,再尝其味。闻香时应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又由近及远,来回往返三、四遍,顿觉阵阵香气扑鼻,然后慢慢品饮,可达到最佳境地。

※普洱茶冲泡方式※

普洱茶冲泡步骤

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温壶涤具:先用滚水烫热茶具,主要起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随后放入茶叶;

投茶: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

润茶:冲入约茶具容量 1/4 的滚水,然后快速倒去,以此清洗茶叶中的杂质,并且唤醒茶叶;

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分茶:头道。倒沸水冲泡 10 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滤网放到公道杯上,过滤碎茶,然后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温了就可以喝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