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茶文化与养生文化
2023-07-05 00:40:22 责编:小OO
文档

茶文化和养生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一个健康、和谐、充满品味的生活方式。

首先,茶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品,它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降血脂等。在茶文化中,人们注重选择优质的茶叶,重视泡茶的技艺,相信喝好茶对身体健康有益。同时,茶文化也注重分享和交流,喝茶可以成为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让人们在交流中建立感情、增强团结。

其次,养生文化强调的是生活方式和调理身体的方法,包括饮食、锻炼、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它的品味和香气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调整身体状态。同时,茶文化也注重饮食文化的配合,推崇搭配清淡的小食品,以保证健康饮食。

因此,茶文化与养生文化的融合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个综合性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茶文化有着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的青睐。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茶,作为饮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许多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乡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诠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 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是寿星们以喝茶达到养生目的的喝茶方式之一。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类茶叶,六安瓜片就是其中的一种。生长在风光秀美的大别山区的六安瓜片,是绿茶中唯一一种无梗无芽的片茶,其独特性还在于在著名的史学巨著《红楼梦》中,她多次被提及。她是当时达官贵人的必需品,可见其对当时生活与养生的重要性。

  喝茶有益,但凡事不可过度,喝茶也是如此,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

  那么,饮茶为何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祖国医学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温。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现代医学则指出: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一种叫自由基的物质有关。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及维生素C、E等对自由基有着很强的清除效果,这便是茶能养生益寿的奥秘所在。

  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据史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誉为“宗教的美学”。

  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结合的活动。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

 

茶道养生知识文章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养生知识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道养生知识文章1

  茶道养生 浅谈健康与茶道的关系

  茶道养生

  一、茶道【养生】:

  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为解毒也。

  《本草纲目》对茶都有[药用]的记载。茶何以被尊为[万能之药]呢?

  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

  二、茶悟【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浓】: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pin)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寂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对春天那慵懒的阳光。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茶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炼后才能坦然。

  三、茶品【趣言能适意,品茶可清心】:

  品茶如品人,这话颇有道理。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茶可以分三六九等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味的人同样也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茶在杯中上下漂浮的香气四溢乍看上去平时无奇若想分辨优劣还得需有心去品。

  品茶如品人,这话颇有道理

  四、茶源[千古清香茶有意,万代品茗思茶源]:

  民间传说,在五千年前,有一位最早发明农业、医药而被后人称为[神农氏]德人。他为解除人民的病痛,尝遍百草,企图寻找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他先后尝了七十二种毒草,毒气聚腹,五天内若焚,四肢麻木,不能自制,便躺在一棵树下休息。突然一阵微风吹过,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落入口中,神农氏顿觉口中清香甜醇,精神为之一振,便将树上的嫩枝叶采下再尝,嘴嚼后,顿时毒气退去,全身舒适轻松。

  于是他认定此种伪治病良药,并称它为[茶]。从此,[茶]就在人间代代相传。

  五、茶艺[带煮烹雀舌,芽香紫壁栽]: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tian)儋(dan)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一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仪事、调琴歌唱、栾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

  六、茶情[烹茶声细炉中雨,种墨香生纸上春]:

  能够与茶结缘,那是情与情相互交融的一种极致,无论是春雨秋冬的哪一个季节,也无论天南地北的哪个方向,茶的情总是同人一起营造各种情绪氛围的,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宁静之怀,它总是哪样以独有的情调加以关怀与呵护。那红茶的温暖、白茶的淡雅、绿茶的清新,每一种所蕴含着的无不是各自特有的情怀,且在人们需要之时其为美妙之侣,让人与内心深处领略它们的风雅与纯洁,性情中人也好,心静如歌如潮者也罢,都无法或不能或不情愿逃避这种景致,毕竟是一种享受。

  七、茶道[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谈到中国的茶文化,人们经常注意到与佛教有重大关系。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中可得到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者方面在茶中一致了。

  茶与药不能同食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八、茶道[翠叶烟腾冰婉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养生知识文章2

  有茶不老

  青春如花,然而花期短暂。专家研究分析,自由基的破坏活动是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衰老固然不可避免,但是总可以让衰老的脚步放慢些,再慢些。

  绝大部分女性求助于化妆品。但遗憾的是,衰老的因子,更多产自身体内部。依靠化妆品可以清除一部分色斑、让肌肤紧绷、隔离紫外线、掩盖黑色的毛孔,但是如果无法将身体内部的自由基及时清除,衰老还是无法抵挡。

  幸亏有茶。现代研究表明,茶是天然植物中,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的一种。

  茶多酚对各种氧化酶均有抑制作用,可以高效清除自由基,是见效最快的抗氧化途径,同时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并激活人体的抗氧化酶体系;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性明显优于维生素E,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且与维生素C、E有增效效应。

  我们可以简单地用茶叶浸泡洗脸或者调和蜂蜜做成面膜,去获得清除面部油腻、收敛毛孔、灭菌、抵抗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我们更可以每天喝几碗茶,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人体的自由基有90%源自肠道的非正常发酵,所以,一碗清新抹茶,几乎可以把这些自由基统统清除。多么简单啊!

  更重要的是,茶儿茶素通过抑制肠道中的消化酶来减少肠道组织对碳水化合物、脂类的吸收起到抗肥胖的作用;茶多酚可通过抑制体内脂肪沉积和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实现对抗肥胖。科学研究证明,肥胖不利于清除自由基,所以对于女人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来说,吃茶本身就有着一用多途的美好。

  所以,我们理解有很多女性为什么即使60岁了,皮肤依旧同小姑娘一样,因为除了饮食、化妆品之外,她们懂得“吃茶”。

  懂得吃茶,不仅仅能够很好帮助我们清除自由基;懂得茶道,更可以让你的心情随时平和起来,姿态优雅起来。人的衰老,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人人都在说的“以茶养生”究竟是个什么养生法?

以茶 养生 。想必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对于 养生 一族来说,更是如此。茶文化作为传遍大江南北的瑰宝,妇孺皆知。可以说,人人都对饮茶一事有一定的研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 养生 ,四可清心,五可修身。现如今,人们更推崇药食同源的智慧,强调以茶 养生 的功效。由此,以茶 养生 便成为了人们 养生 的新方式。无论是上班族,还是悠闲的长者,身边都备着自己喜爱的茶叶,在饮茶之时感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苏轼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也,末代 养生 之先要,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茶之所以具有 养生 的功效,并成为了天然的保健饮料,是因为茶叶中具有多种营养素以及药效成分。首先,茶可以说是自然界的灵物。生长在山间,饱含天地之精华。无公害,无污染,自然 健康 。其次,科学检测数据表明,茶叶中含有三百多种具有营养保健功效的化学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是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同时,茶叶中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等十多种维生素。最重要的是,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具有明显药效的物质。总的来说,正是因为这些营养元素的存在,我们才能在品茶的同时,滋养身心,缓解疲劳。

中国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品茗养性,岂不乐哉。如今,大众在品茶领域赋予了茶更多的“重任”。譬如,将枸杞、大枣、玫瑰花、菊花等功能各异的食材混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 养生 茶,使喝茶之事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小茶节拍就是一家专注于打造各种 养生 茶的品牌。我们根据大众需求已经推出了菊花茶、黄精参杞茶、丽致玫瑰茶、悠然清新茶等系列茶饮。每一款茶都具有不同的 养生 效果。

此外,在饮茶界还有一个说法,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春天宜饮花瓣茶,夏天宜饮花草茶,秋天宜饮果类茶,冬天宜饮根茎茶。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具有一定功效的产品。我们小茶节拍现有多种种类的产品,欢迎大家前来选购!

古代的时候,有哪些养生学茶文化?

说起最近年轻人的熬夜和养生真是齐头并进;一边顶着双黑眼圈熬夜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一边大鱼大肉火锅一边泡脚喝茶;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养生和玩乐两不误,说起养生说起茶,是现在流行的时尚,本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的养生学与茶文化。

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说通过食物、运动等来保养身体,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难道国人的养生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怎么可能,中医养生学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

养生学的起源

在上古时代,医疗卫生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长命百岁的人甚是少见,出于想要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人们会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延年益寿、消灾减痛的好办法,一些简单甚至称不上科学的探索。

比如,对火的应用:从生食食用变为熟食食用,降低了由进食生食可能引发的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概率;再比如,由原始时期用来辅助狩猎或者祭祀时取悦鬼神的舞蹈,变成了人们强身健体的养生方法。即便是在那么艰苦,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对所谓的养生还是进行了简单的支持,中医养生学就开启了萌芽时期。

春秋战国,养生理念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生产水平提高,诸子百家开始了学术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诸子百家有关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产生甚至演变为一门学科;为中国的养生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比如《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的整体观体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其根本的养生观点是道法自然;提倡人们要清静无为、凝神静气、休养生息;以至于到后面发展形成了调息、内丹、吞食丹药等非常有名的养生方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养生观念也有体现,如“食不言,寝不语”。

茶文化养生方法?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茶叶后,如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茶,储存、冲泡、饮用的方法都各有讲究。

  储存:茶叶最怕潮溼异味。储存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纸盒最次。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盛好储存的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溼、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菸、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当年的新绿茶也可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冻室,能储存3—6个月。

  冲泡:洗茶最多15秒。“现在人喝茶喜欢洗茶,但是我不赞同过度洗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绿茶冲洗两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为70%多,红茶为60%多。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洗茶,营养物质就会大量流失。如果茶叶不得不洗,那么洗茶时间不要超过15秒。绿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种例外,对咖啡碱比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为其中的咖啡碱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碱。”

饮用:每天12克最适合。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菸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随着功夫茶的流行,人们喝茶“越来越烫了”,这是非常不对的。“人们喝茶本为保健,但喝烫茶会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得不偿失。

  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是60度左右,不要超过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时间饮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杯红茶,解困提神;晚上与朋友或家人团聚泡上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这种一日饮茶安排,大家不妨试一试。茶也可发挥余热说茶叶浑身都是宝一点儿也不夸张,只要好好加以利用,“过气”的茶叶一样可以发挥余热。

  一是隔夜茶。喝隔夜茶其实并没有坏处,但是茶叶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会留有茶斑。另外,夏季温度偏高,茶叶容易被细菌污染,发霉、发馊,导致腹泻,所以夏天还是不喝隔夜茶为好。如果不舍得倒掉,还可以用于以下用途:1.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酸类,氟类,不但可以防止毛细血管出血,还能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如口腔出血,面板出血等都可以用它洗浴含漱;2.用隔夜茶洗头,可治头皮痒;3.口臭使许多人苦恼,如果用隔夜茶每天漱口三次,就可消除口臭烦恼。

  二是旧茶和茶叶渣。龙井之类的绿茶人们讲究喝当年的新茶,万一没喝完,这些茶叶也一样可以发挥功效:

  1.制作菜肴。炖肉或制作其他较油腻、有腥味的菜时,可以放点茶叶,有去油解腻的功效;

  2.茶叶渣可以晾干收好,和旧茶一起制成茶叶枕,特别适合夏天使用。如果茶叶的量不够,也可以制成小茶包,用来敷眼,可以缓解视疲劳;

  3.将泡过的茶叶晒干后撒在家中潮溼的地方,如床下,可以吸收溼气。

  适宜长喝的茶

  由白菊花和上等乌龙茶陪制而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触电子污染的办公一族应必备的一种茶。因为茶中的白菊具有去毒的作用,对体内积存的署气、有害性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都有抵抗、排除的疗效。

  减压茶由缓和不安、愤怒的草药制成。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尤其是短期内的精神重压,会引起血管收缩、虚冷、这样脂肪就会积聚,长此恶性回圈下去,会导致发胖。在有压力感的时候,不时喝上一杯减压茶,让血管的负荷降下来,也防止你娇好的身材臃肿起来。特别提示:睡前饮用有助于入睡更安稳,不过不用担心,白天喝就不会让你迷迷糊糊。

  宴会上交杯换盏,气氛越炙热,醉酒的人越多。要想早些醒酒,喝同量的乌龙茶。它能够防身体虚冷,摄取酒精和积聚体内的胆固醇,带来热量。

  吞云吐雾的感觉真好,可是一旦因吸菸引起病变后,其中的苦涩悔之晚矣。好烟如命的倩女俊男们,为了健康还是赶快戒菸吧。想抽上一口的时候,泡一虚芦荟茶,那与香菸相似的独特的苦味,是嘴馋时最好的替代品。

  枸杞茶其实也是一道中药。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天没有排便,就该买点没特别苦味的枸杞茶喝上一喝了,因为枸杞能够挑出附着在肠壁上的宿便。

  为了保持婀娜的身材,女性要和甜食说Byebye。可是总是嘴馋的时候,要是有一种甜味纯正、热量很低的茶,你会不会喝?罗汉果茶就是这样的佳饮。

  出现浮肿尤其是脸部浮肿,会影响你工作的状态。浮肿的治疗主要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达到消肿的效果。在浮肿的日子里,坚持喝艾蒿茶,它有利尿解毒的功效,是消肿的干将。

  中国茶多数都有促进脂肪代谢的效果,普洱茶更是消除多余脂肪的高手。茶中含有的元素,有增强分解腹部脂肪的功效。

  春季

  春天宜饮花瓣茶:景象温顺,阳气上升,宜选 *** 感官、芬芳浓郁的花瓣类茶材,可以资助散发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冷邪、生发人体的阳气,养肝利胆、疏通经脉,如玫瑰、茉莉、菊花。

  夏季

  夏天宜饮花草茶:景象炎热,阳气兴旺,宜选茶性沉降、茶气清苦、有清凉感的花草类茶材,以除烦解渴、补益肠胃,如绿茶、薄荷茶。

  秋季

  秋天饮茶宜果类:景象干燥,阳气渐弱阴气上升,宜选性质收敛的果类进茶,以清除体内余热,止咳化痰、养肺滋阴,如金橘、菠萝、乌龙茶。

  冬季

  冬天饮茶宜根茎类:景象冷冷,阴气趋盛,宜选茶质温、茶气辛散的根茎类茶材,以驱冷补阳,如天门冬、红茶、铁观音。

  唐代陆羽撰《茶经》称茶能“悦志”;五代蜀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益思”;明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阅爽”; 清王好古撰的《汤叶本草》称茶能“清头目”; 明李土材撰的《本草图解》称茶能“醒睡眠”;清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醒睡”;宋虞载撰的《古今合璧事类外集》、明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和王圻撰的《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消食”、“消宿食”、“消饮食”;

  一茶一世界,岁月的芳香才能够更加动人,一杯茶在手如再造万千世界。让养生就在身边,也能随时随地。

  茶文化饮茶宜忌

  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只知道饮茶很有乐趣,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却不知道饮茶还有学问,如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茶对提神醒脑、促进消化等都有良好的作用,但茶中的两种元素:鞣酸和咖啡因,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来说,却成为是利是弊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饮茶并不适宜所有的人,每个人在饮用茶的浓度、量度上都应该有区别。这要具体根据不同的体质、年龄以及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条件来判断。

  从体质方面来看,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饮用红绿茶均可。对于“宁可终身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的老年人而言,则以饮用红茶为宜,可间接饮一杯绿茶或花茶,适当饮茶有利于延年益寿,但茶不要泡得太浓。对于女性而言,平时一般以淡绿茶为宜,但在行经期、妊娠期、临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五期”的女性则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对于儿童而言,应当讲究适度,饮茶千万不要过量,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对于一些病人而言饮茶须谨慎,感冒发烧的不宜饮茶;神经衰弱的要有选择的饮茶;溃疡病人少饮茶;心血管病人应适量饮淡茶;低血糖病人莫饮茶;素食者和体瘦者少饮茶。

  从工作性质来看,体力劳动者,军人,地质勘探者,经常接触放射线和有毒物质的人员,应喝些浓绿茶;脑力劳动者也应喝点高阶绿茶,以助神思。

  饮茶有益于健康,但饮茶当有四季之别。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而茶叶也有寒热温凉之别。古代养生家认为,要达到喝茶健身的理想效果,须根据四季气候的特点与各类茶叶的效能,以及人体生理代谢的适应能力等则而饮之,做到“饮茗不与四时同”。一般认为春饮花茶长精神,夏饮绿茶身清凉,秋饮青茶可润燥,冬饮红茶暖心田。

  除了以上两点的之外,需要注意还有长期饮浓茶易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睡前饮浓茶影响睡觉质量,酒后饮浓茶火上浇油,忌用茶水服药,忌空腹饮茶等。

  尽管当今世界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雀巢速溶咖啡等等最入时的各种各样饮料,但具

  有独特性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中国茶,作为普通的饮料仍然雄踞著世界的饮料市场之首,而且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而全面的保健养生功效,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最广的“饮料”。 当茶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定义。而当茶从单一的饮料成为了一种实惠便捷的保健养生饮料,则让茶在实质上得到了飞跃,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中国茶文化只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茶的功用的局面,完善了茶文化的内涵 ,让茶名副其实得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中国茶文化的茶与养生

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这五种食物一起熬粥,更是难得的养肾佳品。

中国茶文化

带领大家学习中国茶文化!!!

揭秘古人茶疗养生配方,道出了茶养生的秘诀

养生重在养心。 而茶,能颐养身心。于身能提神明目、消食去腻、清热解毒,于心能消愁解闷、陶冶情操、明心悦智。 ​ 虽然现代医学发达,但古人对茶的研究、理解,绝不逊色于今人,古籍中就有很多关于茶能养生的记录,读来令人感悟良多! 1、益思悦志 唐·陆羽撰《茶经》称茶能「 ”悦志”; 五代·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 ”益思”; 元·忽思慧撰的《饮膳正要》中称能「 ”清神”; 明·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 ”使人神思爽”; 清·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 ”清心神”。 此外,还有茶能「 ”破孤闷”、「 ”通仙灵”。总之,饮茶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 2、明目清心 宋·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称茶能「 ”理头痛”; 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称茶能「 ”祛头风”; 明·吴瑞撰的《日用本草》称茶能「 ”止头痛”; 清·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称茶能「 ”清头目”; 清·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 ”头目不清”。 古籍中专门讲茶能明目的很多,《茶经》称茶能治「 ”目涩”;《本草拾遗》称茶能「 ”明目”等。 3、提神醒脑 唐·苏敬撰的《新修本草》,清·张璐撰的《本草逢源》,以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 ”令人少睡”「 ”令人少眠”「 ”令人少寐”和「 ”令人不眠”; 唐·《本草拾遗》《茶谱》分别称茶能「 ”少睡”「 ”睡少”和「 ”不睡”;明·李士材撰《本草图解》称茶能「 ”醒睡眠”; 清·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 ”醒睡”。 ​ 4、消食和胃 唐·孟诜撰的《食疗本草》称茶能「 ”下气”; 宋·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明·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和王圻撰的《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 ”消食”「 ”消宿食”「 ”消饮食”; 清代黄宫锈撰的《本草求真》介绍「 ”茶能治食积不化”还有「 ”去滞不化”的功效等等。 5、消脂去腻 唐·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 ”去人脂”; 宋·苏轼撰的《东坡杂记》称茶能「 ”去腻”; 清·曹慈山撰《老老恒言》称茶能「 ”解肥浓”; 清·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 ”解油腻,牛羊毒”。 此外,还有称茶能「 ”久食令人瘦”等。 ​ 6、清热解毒 唐·孟诜撰的《食疗本草》、清·张路撰的《本经逢源》分别称茶能「 ”去热”和「 ”降火”; 唐·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 ”破热气,除瘴气”; 宋·宋土瀛撰的《仁斋直指方》、陈乘撰的《本草别说》称茶能「 ”消暑”。 清·黄宫锈的《本草求真》称茶能「 ”清执解毒”; 清·刘献庭的《广阳杂记》称茶能「 ”除胃热之病”。 此外,还有茶能「 ”清热降火”「 ”涤热”「 ”疗热症”「 ”治伤暑”等等,不一而足。 古人茶疗养生方 以下为古人常用的几种茶疗养生方,不同的人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选择。 1.醋茶 茶叶5克,水冲泡5分钟,滴入陈醋1毫升。可和胃止痢、活血化淤,治牙痛、伤痛及胆道蛔虫症。 ​ 2.糖茶 茶叶2克、红糖10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饭后饮。有补中益气、和胃消食之功效,也治大便不通、小腹冷痛、痛经等。 3.盐茶 茶叶3克,食盐1克,开水冲泡7分钟后饮。有明目消炎、化痰降火、利咽功效,可治伤风微咳、咽喉肿痛、牙龈发炎、双目红肿等。 4.蜜茶 茶叶3克,水冲泡5分钟,微温时冲蜂蜜5毫升,饭后饮。具有止渴养血、润肺益肾之功效,也可治虚弱、精神差、脾胃功能差及便秘等。 ​ 5.奶茶 在煮沸的牛奶中加入少许白糖,按1勺牛奶、2勺茶汁比例饮用。能健脾和胃、明目提神,适宜体弱、消化不良、大病、久病者食用。 6.菊茶 茶叶、杭菊各2克,以沸水冲泡。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久服聪耳明目、抗衰老,能治干咳、咽痛。 7.枣茶 茶叶5克,沸水冲泡7分钟后,加入10枚红枣捣烂的枣泥。有健脾补虚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小儿夜尿、不思饮食。 ​ 8.银茶 茶叶2克,金银花1克,沸水冲泡后饮。可清热解毒、防暑止渴,对暑天发热、疖肿、肠炎有效。 9.橘红茶 橘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黏而咳痰不爽之症。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茶叶养生,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中国茶文化。茶叶能够养生,是因为茶叶中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帮助清除多余的垃圾,延缓人类的衰老。 (文:来自网络)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茶文化和养生

如何品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本片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的演示融于一体,既给您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同时,观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沏茶工序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本片将茶文化的妙处、茶道的的演示融于一体,既给您提供了一个了解茶艺这项高雅艺术的良机,同时,观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茶文化与养生有什么关系

茶与健康的关系密切,其抗衰延老作用在中国的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很早就有知晓,并早已有记述《神农食经》曾记载“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杂录》也曾记载“苦茶轻身换骨”。现代研究证实茶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化学成分,含有对某些疾病确具有疗效的物质。每天饮茶摄入量虽少,但经常补充这些物质,对人体能起到营养和保健作用。故茶叶称之为天然保健饮料是名符其实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