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月月舒心
2023-07-15 21:05:38 责编:小OO
文档


编者按:做女生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你懂得!特别是有些痛经的女性同胞们,那两天真的是度日如年呀,所以,特别需要注意啦,月经期间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哦,看看哪些东西不能吃!

例假管住嘴 月月舒心

女性经期的饮食非常关键,如果吃的不当不好,那么很容易引起痛经,本文为广大女性朋友盘点了经期不能吃的美食,这些食物营养虽然丰富,但是吃了是诱发痛经的罪魁祸首。大家快来看看经期饮食禁忌都有哪些吧。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螃蟹:性大凉,能清热凉血散瘀,女子行经期间,忌食生冷寒凉之物,尤其是患有寒性痛经之人,更当忌吃。

田螺:性大凉,能清热。月经期间忌吃田螺等寒性之物。

牛奶:乳酪类是痛经的祸源:如牛奶、起司、奶油、酵母乳,这些食物会破坏镁的吸收。

巧克力:巧克力会使情绪失控。巧克力会造成情绪更加不稳与嗜糖,除了会发胖之外,也会增加对B族维生素的需求。同时,糖会消耗身体内B族维生素与矿物质,并使人更爱吃糖类食物。

进食高糖类的甜食,不但无法改善经期不适症状,反而可能因为血糖不稳定,影响体内荷尔蒙的平衡,加重不舒服的感觉。

梨:月经期间切忌多食生梨。

绿茶:行经期经血中含有比较高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和血色素,所以女性经期过后会流失大量铁质,应多补铁。而茶中含有30%以上的鞣酸,这在肠道中易同铁离子结合,产生沉淀,阻碍肠黏膜对铁离子的吸收;会使乳房胀痛,引起焦虑、易怒与情绪不稳,同时更消耗体内储存的B族维生素,破坏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花椒、丁香、胡椒:月经期应吃清淡、味平、富含营养的物质,不宜吃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以免刺激血管扩张,引起月经提前和经量过多。

花椒、丁香、胡椒这类食品都是作料,在平常做菜时,放一些可使菜的味道变得更好。

可是,在月经期的妇女却不宜食用这些辛辣刺激性食品,否则容易导致痛经、经血过多等症。

汽水:有不少喜欢喝含气饮料的女性,在月经期会出现疲乏无力和精神不振的现象,这是铁质缺乏的表现。因为汽水等饮料大多含有磷酸盐,同体内铁质产生化学反应,使铁质难以吸收。

此外,多饮汽水会因汽水中碳酸氢钠和胃液中和,降低胃酸的消化能力和杀菌作用,并且影响食欲。

柿子:柿子中含有鞣酸,易与铁结合而妨碍人体对食物中铁的摄取,由于女人在经期时流失大量血液,需要补充铁质,所以不宜进食柿子。

含咖啡因的饮料:会使乳房胀痛,引起焦虑、易怒与情绪不稳,同时更消耗体内储存的B族维生素,破坏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竹笋:竹笋性寒,又含较多的粗纤维和难溶性草酸钙,女性在经期应忌食。

酒:酒会消耗身体B族维生素与矿物质,过多饮酒会破坏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及产生过多的动情激素,刺激血管扩张,引起月经提前和经量过多。

食盐:女子在月经期来潮前吃过咸的食物是有害的。过咸的食物会使体内的盐分和水分储量增多,从而造成在月经来潮之前发生头痛、激动、易怒等现象。

经期饮食习惯:

1.月经来潮前的一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可以多吃豆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并增加绿叶蔬菜,水果,也要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骨盆充血。

2.月经来潮时,不要刻意吃甜食。如饮料、蛋糕、红糖、糖果。防止血糖不稳定,避免加重经期的各种不适。

3.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疏菜、水果、全谷类、全麦面、糙米、燕麦等食物。摄入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可促进动情激素排出,增加血液中镁的含量,调整月经和镇静神经。

4.两餐之间吃一些核桃、腰果、干豆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5.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可吃白色肉类、蛋及多些豆腐、黄豆植物蛋白,以补充经期所流失的营养素。

6.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血糖一下升高、一下降低,减少心跳加速,缓解头晕、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不适。7.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等,因这类饮料会增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可改喝大麦茶、薄荷茶。

单吃红枣不补血 搭配食疗好处多

红枣本身虽具有补血的作用,但若只单吃红枣一样东西,效果是相当微弱的,若女性想借食物来补血,建议可以用红枣搭配葡萄干、龙眼等食品一起吃,效果会比单吃红枣明显。

长期服用红枣肚子会容易胀气,且会使身材变胖,怕胖的人不宜长期服用,一个礼拜吃2到3次即已足够,以免补了血却还得担心减肥问题。

红枣养生功效揭秘:

①红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细胞。红枣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

红枣中还含有抑制癌细胞,甚至可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物质。经常食用鲜枣的人很少患胆结石。这是因为鲜枣中丰富的维生素C,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胆固醇少了,结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随之减少。

②红枣中富含钙和铁,它们对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有重要作用。

中老年人更年期经常会有骨质疏松,正在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发生贫血,红枣对他们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药物不能比拟的。对病后体虚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食用宜:生吃时,枣皮容易滞留在肠道中而不易排出,因此吃枣时应吐枣皮。

食用忌:红枣虽好,但吃多了会胀气,因此应注意控制食量。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

推荐食疗方:

一、红枣茶

材料:红枣12颗、茶叶8克、红糖适量。

做法:1.将红枣与茶叶放入锅中,加入清水与红糖煮到红枣熟软;2.把茶叶过滤掉,饮煮好的茶汁即可。

功效:补血,健脾胃。

二、红枣当归粥

材料:当归15克、红枣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当归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水200克,先煎浓汁100克,去渣取汁,与粳米、红枣和白糖一同加水适量,煮至粥成。

服法:每日早晚温热服用,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适用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血虚头痛、眩晕及便秘等症。

男性要小心别吃出不育症

提起“病从口入”,总让人想到肠胃疾病,其实,男性不育亦可能“病从口入”。

首先,生育力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营养不足或过剩都可能导致男性不育。营养不良时,维生素A、B族、C、E和微量元素锌、钙、磷、铁、硒等缺乏,精子生成减少、活力下降。动物实验也表明,营养不良会降低动物的精液量和精液中为精子活动供能的果糖的含量。少年期营养过剩多致肥胖,脂肪沉着使脑垂体功能丧失或减退,男性激素不能释放或减少,易出现小睾丸、小阴茎及第二性征缺乏、女性化等征态,成年后极可能导致不育症。

其次,长期食用某些加有亚盐类食物防腐剂或间磺胺类食物有色剂的食品、生棉籽油、芹菜等,亦可导致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此外,英国医学科学委员会的科学家们发现,近几十年来男性精子数量减少和睾丸体积缩小与辛基苯酚、双芬A和丁基苯甲基酞酸脂有关,这些物质广泛用于制造奶瓶、罐头盒、食品包装袋等的内壁涂层。

月经周期计算器

月经周期如何计算?准确计算出月经周期对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很多医疗类网站上都能看到过一些小的计算月经周期的工具,但是却又怀疑这些计算工具的准确性。那么,月经周期计算器是怎么算的呢?下面,我们请专家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月经周期的计算方法

月经是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育龄女性每个月来1次月经,从本次月经来潮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第1天,称为1个月经周期。从避孕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女性的每个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排卵期和安全期。一般来说,正常生育年龄的妇女卵巢每月只排出一个卵子。卵子排出后可存活1~2天,精子在女性生殖道里可存活2~3天,受精能力多在排卵后的24小时之内,超过2~3天精子即失去与卵子结合的能力。

因此,在排卵前2~3天和排卵后1~2天同房,就有可能受孕,这个时期叫易孕期或危险期。

许多女性的月经周期不一定非常准确,这就使得排卵期的计算很困难,虽然我们可以大致上依靠“下次月经的前14天”来计算,但又有进一步的因素导致这种计算也是不可靠的,那就是:排卵是在太复杂了,受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天气变化、环境变化、居住地变化、心情变化、工作变化等都会影响到排卵。

专家提醒:月经周期不规律小心卵巢疾病

有些妇女月经周期不太规律,一般多是因为卵巢黄体功能不好,而造成月经紊乱。另外,还有一些女性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的时候,一来月经就会出血很多,去做检查后血色素只有4克,正常人的血色素应该是13克,血色素降低1克相当于出血量400毫升左右,这样算下来,如果出血过多,血色素降低了9克的话,就是说出血量已经达到3600毫升,那么人就会变得非常虚弱。而引起功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由此看来,月经周期如果不规律的话,就要小心是否有卵巢疾病。

总结:做女人,就是要好好的呵护自己,不要在年轻的时候不当心,以为什么都没事。要小心了,女人的经期健康很重要哦!(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刊期:2012.07,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