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vue数据控制视图源码解析
2020-11-27 19:44:49 责编:小采
文档


本篇内容给大家详细分析了关于vue数据控制视图的源码以及重点做了注释,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学习下。

分析vue是如何实现数据改变更新视图的.

前记

三个月前看了vue源码来分析如何做到响应式数据的, 文章名字叫vue源码之响应式数据, 最后分析到, 数据变化后会调用Watcher的update()方法. 那么时隔三月让我们继续看看update()做了什么. (这三个月用react-native做了个项目, 也无心总结了, 因为好像太简单了).

本文叙事方式为树藤摸瓜, 顺着看源码的逻辑走一遍, 查看的vue的版本为2.5.2. 我fork了一份源码用来记录注释.

目的

明确调查方向才能直至目标, 先说一下目标行为: 数据变化以后执行了什么方法来更新视图的. 那么准备开始以这个方向为目标从vue源码的入口开始找答案.

从之前的结论开始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的结论:

vue构造的时候会在data(和一些别的字段)上建立Observer对象, getter和setter被做了拦截, getter触发依赖收集, setter触发notify.

另一个对象是Watcher, 注册watch的时候会调用一次watch的对象, 这样触发了watch对象的getter, 把依赖收集到当前Watcher的deps里, 当任何dep的setter被触发就会notify当前Watcher来调用Watcher的update()方法.

那么这里就从注册渲染相关的Watcher开始.

找到了文件在src/core/instance/lifecycle.js中.

mountComponent

渲染相关的Watcher是在mountComponent()这个方法中调用的, 那么我们搜一下这个方法是在哪里调用的. 只有2处, 分别是src/platforms/web/runtime/index.js和src/platforms/weex/runtime/index.js, 以web为例:

原来如此, 是$mount()方法调用了mountComponent(), (或者在vue构造时指定el字段也会自动调用$mount()方法), 因为web和weex(什么是weex?之前别的文章介绍过)渲染的标的物不同, 所以在发布的时候应该引入了不同的文件最后发不成不同的dist(这个问题留给之后来研究vue的整个流程).

下面是mountComponent方法:

这段代码其实只做了3件事:

  • 调用beforeMount钩子

  • 建立Watcher

  • 调用mounted钩子

  • (哈哈哈)那么其实核心就是建立Watcher了.

    看一下Watcher的参数: vm是this, updateComponent是一个函数, noop是空, null是空, true代表是RenderWatcher.

    在Watcher里看了isRenderWatcher:

    是的, 只是复制了一份用来在watcher第一次patch的时候判断一些东西(从注释里看的, 我现在还不知道是干嘛的).

    那么只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updateComponent是个什么东西.

    updateComponent

    在Watcher的构造函数的第二个参数传了function, 那么这个函数就成了watcher的getter. 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猜到, 在这个updateComponent里一定调用了视图中所有的数据的getter, 才能在watcher中建立依赖从而让视图响应数据的变化.

    那么就去找vm._update()和vm._render().

    在src/core/instance/render.js找到了._render()方法.

    这个方法做了:

  • 根据当前vm的render方法来生成VNode. (render方法可能是根据template或vue文件编译而来, 所以推论直接写render方法效率最高)

  • 如果render方法有问题, 那么首先调用renderError方法, 再不行就读取上次的vnode或是null.

  • 如果有父节点就放到自己的.parent属性里.

  • 最后返回VNode

  • 所以核心是这句:

    其中的render(), vm._renderProxy, vm.$createElement都不知道是什么.

    先看vm._renderProxy: 是initMixin()的时候设置的, 在生产环境返回vm, 开发环境返回代理, 那么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可以debug的vm(就是vm), 细节之后再看.

    vm.$createElement的代码在vdom文件夹下, 看了下是一个方法, 返回值一个VNode.

    render有点复杂, 能不能以后研究, 总之就是把template或者vue单文件和mount目标parse成render函数.

    小总结: vm._render()的返回值是VNode, 根据当前vm的render函数

    接下来看vm._update()

    我们关心的部分其实就是__patch()的部分, __patch()做了对dom的操作, 在_update()里判断了是否是初次调用, 如果是的话创建新dom, 不是的话传入新旧node进行比较再操作.

    结论

    vue的视图渲染是一种特殊的Watcher, watch的内容是一个函数, 函数运行的过程调用了render函数, render又是由template或者el的dom编译成的(template中含有一些被observe的数据). 所以template中被observe的数据有变化触发Watcher的update()方法就会重新渲染视图.

    遗留

    render函数是在哪里被编译的
    vue源码发布时引入不同平台最后打成dist的流程是什么
    __patch__和VNode的分析

    上面是我整理给大家的,希望今后会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文章:

    ajax跨域(基础域名相同)表单提交的方法

    基于firefox实现ajax图片上传

    Ajax加载外部页面弹出层效果实现方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