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CSS属性:before&&:after的用法,伪类和伪元素的区别_html/css_WEB-ITnose
2020-11-27 16:11:49 责编:小采
文档


一::before && :after的用法

:before

如同对伪元素的名称一样,:before 是用来给指定的元素的内容前面插入新的内容。举例说明:

.before:before{content:'you before'; color:red;} me

在这里我们给伪元素 :before 添加了属性 content,并赋值为 you before。我们来看效果:

//在指定元素的内容 me 前添加了新内容 you before

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通过伪元素 :before 添加的新内容区域默认的 display 属性值为 inline,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修改新内容区域的属性,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像修改其他元素一样修改它的样式,我们来将它的 display 属性值来改为block。

.before:before{content:'you before'; display:block; color:red;} me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效果:

//由伪元素 :before 生成新内容区域果然变为了块元素

content 属性

对于伪元素 :before 和 :after 而言,属性 content 是必须设置的,我们知道属性的值可以为字符串,也可以有其它形式,比如指向一张图片的 URL:

 content: url( "img/icon.png" )

配合伪类使用

伪元素 :before 还可以配合伪类使用,这里举经常与 :before 配合使用的伪类 :hover 为例:

.before:hover:before{content:'you before'; color:red;} me

配合取值函数 attr() 使用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用法,即配合取值函数 attr() 一起使用,如:

a::before{content: attr(title)} 

这个达到的效果跟下面一样:

专业面向开发者的中文技术问答社区

:after

伪元素 :after 与 伪元素 :before 类型相同,只不过它指定的属性 content 值为出现在指定元素内容的后面,说明省。

二:伪类和伪元素的区别

伪类种类

伪元素种类

伪类:作用对象是整个元素

例如:

a:link {color:#111}a:hover {color:#222}div:first-child {color:#333}div:nth-child(3) {color:#444}

尽管这些条件不是基于DOM的,但结果每一个都是作用于一个完整的元素,比如整个链接,段落,div等等。

伪元素:作用于元素的一部分

例如:

p::first-line {color:#555}p::first-letter {color:#666}a::before {content : "hello world";}

伪元素作用于元素的一部分:一个段落的第一行 或者 第一个字母。

总结:

伪元素其实相当于伪造了一个元素,例如before,first-letter达到的效果就是伪造了一个元素,然后添加了其相应的效果而已;

而伪类没有伪造元素,例如first-child只是给子元素添加样式而已。

伪元素和伪类之所以这么容易混淆,是因为他们的效果类似而且写法相仿,但实际上 css3 为了区分两者,已经明确规定了伪类用一个冒号来表示,而伪元素则用两个冒号来表示。

但因为兼容性的问题,所以现在大部分还是统一的单冒号,但是抛开兼容性的问题,我们在书写时应该尽可能养成好习惯,区分两者。

作者:风雨后见彩虹

出处:http://www.cnblogs.com/moqiutao/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请多支持与鼓励。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