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javascript正则表达式的分组以及断言的详细介绍
2020-11-27 20:23:02 责编:小采
文档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 javascript 正则表达式分组、断言详解的相关资料,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javascript 正则表达式分组、断言详解

提示:阅读本文需要有一定的正则表达式基础。

正则表达式中的断言,作为高级应用出现,倒不是因为它有多难,而是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已,今天就让小菜通俗的讲解一下。

如果不用断言,以往用过的那些表达式,仅仅能获取到有规律的字符串,而不能获取无规律的字符串。

举个例子,比如html源码中有<title>xxx</title>标签,用以前的知识,我们只能确定源码中的<title>和</title>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如果想获取页面标题(xxx),充其量只能写一个类似于这样的表达式:<title>.*</title>,而这样写匹配出来的是完整的<title>xxx</title>标签,并不是单纯的页面标题xxx。

想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用到断言知识。

在讲断言之前,读者应该先了解分组,这有助于理解断言。

分组在正则中用()表示,根据小菜理解,分组的作用有两个:

n 将某些规律看成是一组,然后进行组级别的重复,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n 分组之后,可以通过后向引用简化表达式。

先来看第一个作用,对于IP地址的匹配,简单的可以写为如下形式:

 \d{1,3}.\d{1,3}.\d{1,3}.\d{1,3}

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可以把.\d{1,3}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他们看成一组,再把这个组重复3次即可。表达式如下:

 \d{1,3}(.\d{1,3}){3}

这样一看,就比较简洁了。

再来看第二个作用,就拿匹配<title>xxx</title>标签来说,简单的正则可以这样写:

 <title>.*</title>

可以看出,上边表达式中有两个title,完全一样,其实可以通过分组简写。表达式如下:

 <(title)>.*</\1>

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反向引用的实际应用。对于分组而言,整个表达式永远算作第0组,在本例中,第0组是<(title)>.*</\1>,然后从左到右,依次为分组编号,因此,(title)是第1组。

用\1这种语法,可以引用某组的文本内容,\1当然就是引用第1组的文本内容了,这样一来,就可以简化正则表达式,只写一次title,把它放在组里,然后在后边引用即可。

以此为启发,我们可不可以简化刚刚的IP地址正则表达式呢?原来的表达式为\d{1,3}(.\d{1,3}){3},里边的\d{1,3}重复了两次,如果利用后向引用简化,表达式如下:

 (\d{1,3})(.\1){3}

简单的解释下,把\d{1,3}放在一组里,表示为(\d{1,3}),它是第1组,(.\1)是第2组,在第2组里通过\1语法,后向引用了第1组的文本内容。

经过实际测试,会发现这样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小菜一直在强调,后向引用,引用的仅仅是文本内容,而不是正则表达式!

也就是说,组中的内容一旦匹配成功,后向引用,引用的就是匹配成功后的内容,引用的是结果,而不是表达式。

因此,(\d{1,3})(.\1){3}这个表达式实际上匹配的是四个数都相同的IP地址,比如:123.123.123.123。

至此,读者已经掌握了传说中的后向引用,就这么简单。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断言。

所谓断言,就是指明某个字符串前边或者后边,将会出现满足某种规律的字符串。

就拿文章开篇的例子来说,我们想要的是xxx,它没有规律,但是它前边肯定会有<title>,后边肯定会有</title>,这就足够了。

想指定xxx前肯定会出现<title>,就用正后发断言,表达式:(?<=<title>).*

向指定xxx后边肯定会出现</title>,就用正先行断言,表达式:.*(?=</title>)

两个加在一起,就是(?<=<title>).*(?=</title>)

这样就能匹配到xxx。

相信读者看到这,已经蒙了,不用急,待小菜慢慢讲来。

其实掌握了规律,就很简单了,无论是先行还是后发,都是相对于xxx而言的,也就是相对于目标字符串而言。

假如目标字符串后边有条件,可以理解为目标字符串在前,就用先行断言,放在目标字符串之后。

假如目标字符串前边有条件,可以理解为目标字符串在后,就用后发断言,放在目标字符串之前。

假如指定满足某个条件,就是正。

假如指定不满足某个条件,就是负。

断言只是条件,帮你找到真正需要的字符串,本身并不会匹配!

(?=X )

零宽度正先行断言。仅当子表达式 X 在 此位置的右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w+(?=/d) 与后跟数字的单词匹配,而不与该数字匹配。此构造不会回溯。

(?!X)

零宽度负先行断言。仅当子表达式 X 不在 此位置的右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例如,/w+(?!/d) 与后不跟数字的单词匹配,而不与该数字匹配 。

(?<=X)

零宽度正后发断言。仅当子表达式 X 在 此位置的左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19)99 与跟在 19 后面的 99 的实例匹配。此构造不会回溯。

(?<!X)

零宽度负后发断言。仅当子表达式 X 不在此位置的左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19)99 与不跟在 19 后面的 99 的实例匹配

从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看出,它用的就是分组符号,只不过开头都加了一个问号,这个问号就是在说这是一个非捕获组,这个组没有编号,不能用来后向引用,只能当做断言。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