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瓜李之嫌的拼音 瓜李之嫌的拼音是什么
2023-07-15 22:19:10 责编:小OO
文档


瓜李之嫌的拼音是:guā lǐ zhī xián。

瓜李之嫌的注音是:ㄍㄨㄚㄌ一ˇㄓㄒ一ㄢˊ。词性是:成语。词语解释是:瓜李之嫌guālǐzhīxián。(1)在瓜田里弯腰、在李树下抬手皆可被疑为偷盗瓜果。比喻置身于犯嫌疑的环境之中。瓜李之嫌[guālǐzhīxián]⒈在瓜田里弯腰、在李树下抬手皆可被疑为偷盗瓜果。比喻置身于犯嫌疑的环境之中。例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会。——蔡邕《独断》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英thesuspicionofbeinginthemelonfieldandundertheplumtree。基础解释是:瓜李:“瓜田李下”的略语。嫌:嫌疑。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地位。引证解释是:⒈比喻处于被怀疑的境地。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幸遇英雄相救,指望托以终身,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7、汉语大词典是:比喻处于被怀疑的境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幸遇英雄相救,指望托以终身,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8、国语辞典是: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境地。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条。瓜李之嫌[guālǐzhīxián]⒈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境地。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条。引《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成语解释瓜李之嫌。9、辞典修订版是: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境地。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条。《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10、成语词典版是:01.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02.《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1出处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1其他释义是: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瓜李之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瓜李之嫌详细内容】

⒈比喻处于被怀疑的境地。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幸遇英雄相救,指望托以终身,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

二、成语词典版

01.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02.《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

三、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四、其他释义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五、关于瓜李之嫌的近义词

瓜田之嫌  瓜田李下  

六、关于瓜李之嫌的词语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瓜李之嫌  避李嫌瓜  瓜田之嫌  种瓜得瓜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瓜李之嫌的详细信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