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一定要注意呵护孩子的认生感
2023-07-15 18:30:59 责编:小OO
文档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6个月左右,就非常容易出现认生现象(有的孩子3个月左右就会认生了),只要妈妈抱,不让别人碰,甚至带他出去玩的时候,陌生人一逗就哭,弄得家长非常尴尬,既怕对方介怀,又担心孩子性格太内向,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遇到这个难题的新手妈妈们,便常常听信“过来人”的意见,多抱孩子到人多热闹的地方去“见世面”,或者邀请很多亲友到家里来,以便孩子尽早熟悉人事非常多的场景,长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娃娃。

可是,与良好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是,被放在人群里的孩子并没有出现妈妈期待的那种习惯化反应,相反,孩子怕人依旧,甚至出现了更黏妈妈的行为,这下妈妈开始恐慌了:怎么养了一个这么“上不了台面”的孩子呢?怎么才能改掉孩子怕生人的毛病呢?

应该说,人对经常接触的环境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让害怕某个场景的个体逐步接近所恐惧的环境条件以进行“脱敏”的做法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只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个适合一般成人的“疗法”在孩子这里往往会遭遇“滑铁卢”。这是因为,对于两岁甚至三岁之前的孩子而言,安全感是他们第一位的心理需要,生存本能会告诉他们,他们还没有力量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须得有妈妈的保护才行。让孩子恐慌的情景,只会把他倒向妈妈的怀抱,而不是增强他内在的力量。所以,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而言,要想让他形成大方开朗的阳光性格,最重要的不是把他推出去,而是跟他建立更牢固的亲子依恋,孩子的感情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会产生对外界的信任,进而积极面对妈妈以外的人和事。

其实,孩子到了6~8个月之后,排斥陌生人是很正常的表现,这说明孩子已经跟妈妈建立了牢固的依恋关系,智力已经发育到能区分不同人的程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性还没有发育,对陌生人不信任也是正常的。韩国心理专家申宜真女士认为,形成正常母子依恋关系的孩子,在2岁之前都可能排斥陌生人,如果不排斥陌生人,反而可能有问题,只有依恋关系不明确的孩子才不会区分妈妈和其他人。

因此,下次遇到孩子害怕的情况,妈妈一定要注意呵护孩子的认生感,当然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跟“可怕”的陌生人表示友好,让孩子认识到对方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但不要为了让孩子“脱敏”而把他交给陌生人,这不是孩子在这个时期所必须面对的发展任务。

另外,日常教养过程中注意增强孩子内在的力量也很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孩子积累更多的自信,则孩子更容易长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从而才能够更勇敢地面对外部世界。

说到底,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阶段性的,比如怕狗、怕猫、黏人、喜欢告状等,只要成人能够体贴地作出反应,孩子就会顺利地度过这些特殊阶段,如果处理不当,则反而会强化孩子原来的负面行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