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css如何实现响应式文字大小变化实例详解
2020-11-27 18:50:35 责编:小采
文档

简单来说,响应式是为了让网页在各种显示设备上都有不错的浏览体验,

无论是 @media 将元素换行,后台获取 userAgent 返回不同页面,利用 viewport 限定视图,还是利用根元素 html 属性来计算大小等,

他们都能实现各自编程特色的响应式布局,非要说谁是最优,恐怕还是得依需求而定。

接下来我们先大致罗列一下,这几种布局方法的如何施展的。

众所周知的 Bootstrap,它的栅栏布局即为媒体查询的代表,完全通过屏宽来判断元素是否换行和是否显示。

<style><br>.col-xs-2 {width: 50%}
@media (min-width: 768px) {
 .col-sm-3 {width: 33.333333%}
}
@media (min-width: 992px) {
 .col-md-4 {width: 25%}
}
@media (min-width: 1200px) {
 .col-lg-5 {width: 20%}
}
</style>
 <p class="col-xs-2 col-sm-3 col-md-4 col-lg-5"></p>

非常方便操作和容易理解地将显示设备按宽度分成了四个区间,各区间内按栅栏占比给予宽度。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突进,以及 WebApp 的使用,也由于手机的分辨率和尺寸被厂商们不断更新,

768px 以下的设计要求也相应拔高,人们开始对响应式的要求也有了些改变。

比如 iPhone4 上的文字大小还适合 iPhone6 吗,Retina 屏的 1px 问题,devicePixelRate 和屏幕缩放问题等等...

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非常丰富的解决方案,我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随着屏幕越大,字体大小也越来越大,好像是个不错的想法耶。

html { font-size: 10px;}
@media (min-width: 376px) and (max-width: 414px) {
 html{font-size: 11px;}
}
@media (min-width: 415px) and (max-width: 639px) {
 html{font-size: 13px;}
}
@media (min-width: 0px) and (max-width: 719px) {
 html{font-size: 14px;}
}
@media (min-width: 720px) and (max-width: 749px) {
 html{font-size: 15px;}
}
@media (min-width: 750px) and (max-width: 799px) {
 html{font-size: 16px;}
}
@media (min-width: 800px) and (max-width: 992px) {
 html{font-size: 20px;}
}
body {
 margin: 0;
 font-size: 1.6rem;
}

实践情况告诉我们,在 iPhone6 plus 上这种字大的体验确实不赖。

不过好像并不是字越大就越好看,比如在 iPad 上,字大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视觉体验。

所以又有了另一种搞法,根元素的字体大小由宽度和 devicePixelRate 来计算求得,也比上面的方法更注重了 dpr 的考虑。

这里并没有直接在设置 font-size 的时候就乘以 0.12 的原因可能是,这样会比较容易算宽度吧,比如 3.75rem 便是一个屏宽咯。

当然不用百分比而用 rem 来定宽,也是有些好处的。

比如两栏式百分比布局的间隙也只能百分比咯(calc 另当别论)造成左右和上下间隙不相等,

元素纵横比直接用数值就能完成,因为现在的 rem 就像百分比那样非常自动了,

后来发现,它还有 PC 端缩放浏览器比例保持页面不变的功效。

除此之外,还有淘宝的搞法,lib-flexible.js。

它和上面的方法在 rem 方面是类似的,10rem 便是一个屏宽,但在文字方面不太一样,

淘宝网触屏版 并不想让字体越来越大,而始终为 12px 或 24px,

而结果来看,字小图大加留白好像反而有些精细的感觉,也解决了上面方法 PC 端字超大的问题。

另外,如果使用此类方法,那么 @media 划分屏宽节点就得靠 rem 了哟,比如淘宝用的 10rem。

最后,再讲一个比较奇葩但又很有效的响应式方法。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750,user-scalable=no" />
 
<style>
html, body {
 width: 750px;
 margin: 0 auto;
 overflow: hidden;
}
</style>

有没有感觉到一股我不管我不听的倔强气息,这种方法意味着,不管设备怎样,我只当设备是 750px 视图大小的设备。

375px 就是半个屏幕,这对做应用场景 H5 的小伙伴可谓是福音,做雪碧图用 px 定位什么的才是最爽的,

但它也有着它的坏处,也就是设备的宽高比是不定的,比如 iPhone4 和 iPhone5 一样宽但高度短一截,所以最好再加上一个上下居中的解决办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