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nodejs实现Websocket的数据接收与发送_node.js
2020-11-27 21:45:49 责编:小采
文档
 WebSocket是HTML5开始提供的一种浏览器与服务器间进行全双工通讯的网络技术。在WebSocket API中,浏览器和服务器只需要要做一个握手(handshaking)的动作,然后,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快速通道。两者之间就直接可以数据互相传送。

WebSocket是一个通信的协议,分为服务器和客户端。服务器放在后台,保持与客户端的长连接,完成双方通信的任务。客户端一般都是实现在支持HTML5浏览器核心中,通过提供JavascriptAPI使用网页可以建立websocket连接。

在我写这篇文章里:基于html5和nodejs相结合实现websocket即使通讯,里面主要是借助了nodejs-websocket这个插件,后来还用了socket.io做了些demo,但是,这些都是借助于别人封装好的插件做出来的,websocket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之前真没想过,最近看朴灵大神的《深入浅析node.js》时候,看到了websocket那一节,看了websocket的数据帧定义,想着用nodejs实现。经过一番折腾实现了。

客户端的代码就不说了,websocket的API还是很简单的,就通过onmessage、onopen、onclose,以及send方法就可以实现了。
websocket api通过onmessage、onopen、onclose以及send方法实现客户端的代码。具体详情就不多说了。

主要说服务端的代码:

首先是协议的升级,这个比较简单,就简述一下:当在客户端执行new Websocket("ws://XXX.com/")的时候,客户端就会发起请求报文进行握手申请,报文中有个很重要的key就是Sec-WebSocket-Key,服务端获取到key,然后将这个key与字符串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相连,对新的字符串通过sha1安全散列算法计算出结果后,再进行base编码,并且将结果放在请求头的"Sec-WebSocket-Accept"中返回即可完成握手。具体请看代码:



upgrade事件其实是http这个模块的封装,再往底层就是net模块的实现,其实都差不多,如果直接用net模块来实现的话,就是监听net.createServer返回的server对象的data事件,接收到的第一份数据就是客户端发来的升级请求报文。

上面那段代码就完成了websocket的握手,然后就可以开始数据传输了。

看数据传输之前,先看看websocket数据帧的定义(因为觉得深入浅出nodejs里的帧定义图最容易理解,所以就贴这张了):

上面的图中,每一列就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总共是8位,每一位就是一个二进制数,不同位的值会对应不同的意义。

fin:指示这个是消息的最后片段。第一个片段可能也是最后的片段。如果为1即为最后片段,(其实这个位的用途我个人有点疑惑,按照书上以及网上查的资料,当数据被分片的时候,不同片应该都会有fin位,会根据fin为是不是0来判断是否为最后一帧,但是实际实现中却发现,当数据比较大需要分片时,服务端收到的数据就只有第一帧是有fin位为1,其他帧则整个帧都是数据段,也就是说,感觉这个fin位似乎用不上,至少我自己写的demo中是通过数据长度来判断是否到了最后一帧,完全没用到这个fin位是否为1来判断)

rsv1、rsv2、rsv3:各占一个位,用于扩展协商,基本上不怎么需要理,一般都是0

opcode:占四个位,可以表示0~15的十进制,0表示为附加数据帧,1表示为文本数据帧,2表示二进制数据帧,8表示发送一个连接关闭的数据帧,9表示ping,10表示pong,ping和pong都是用于心跳检测,当一端发送ping时,另一端必须响应pong表示自己仍处于响应状态。

masked:占一个位,表示是否进行掩码处理,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时为1,服务端发送给客户端时为0

payload length:占7位,或者7+16位、或者7+位。如果第二个字节的后面七个位的十进制值小于或等于125,则直接用这七个位表示数据长度;如果该值为126,说明 125<数据长度<65535(16个位能描述的最大值,也就是16个1的时候),就用第三个字节及第四个字节即16个位来表示;如果该值为127,则说明数据长度已经大于65535,16个位也已经不足以描述数据长度了,就用第三到第十个字节这八个字节来描述数据长度。

masking key:当masked为1的时候才存在,用于对我们需要的数据进行解密。

payload data:我们需要的数据,如果masked为1,该数据会被加密,要通过masking key进行异或运算解密才能获取到真实数据。

帧定释完了,就可以根据数据来进行解析了,当有data过来的时候,先获取需要的数据信息,下面这段代码将获取到数据在data里的位置,以及数据长度,masking key以及opcode:



代码中均有注释,理解起来应该不难,直接看下一步,获取到数据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实际解析了:

经过上面handleDataStat方法的处理,stat中已经有了data的相关数据,先判断opcode,如果为9说明是客户端发起的ping心跳检测,直接返回pong响应,如果为10则为服务端发起的心跳检测。如果有masking key,则遍历数据段,对每个字节都与masking key的字节进行异或运算(网上看到一个说法很形象:就是轮流发生X关系),^符号就是进行异或运算啦。如果没有masking key则直接通过slice方法把数据截取下来。

获取到数据后,放进datas里保存,因为有可能数据被分片了,所以再将stat里的长度减去当前数据长度,只有当stat里的长度为0的时候,说明当前帧为最后一帧,然后通过Buffer.concat将所有数据合并,此时再判断一下opcode,如果opcode为8,则说明客户端发起了一个关闭请求,而我们获取到的数据则是关闭原因。如果不为8,则这数据就是我们需要的数据。然后再将stat重置为null,datas数组置空即可。至此,我们的数据解析就完成了。



完成了客户端发来的数据解析,还需要一个服务端发数据至客户端的方法,也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帧定义来组装数据并且发送出去。下面的代码中基本上每一行都有注释,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最后还要实现一个功能,就是心跳检测:防止服务端长时间不与客户端交互而导致客户端关闭连接,所以每隔十秒都会发送一次ping进行心跳检测



至此,整个websocket的实现就完成了,此demo只是大概实现了一下websocket而已,在安全之类方面肯定还是有很多问题,若是真正生产环境中还是用socket.io这类成熟的插件比较好。不过这还是很值得一学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浅析nodejs实现Websocket的数据接收与发送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